多点连线|伊以强硬表态 国际社会促保持克制
何以谓天地并言袭自庄老?《中庸》曰:天命之谓性,曰鬼神之为德,曰郊社以事上帝,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,是《中庸》之言天与帝,时亦为昭赫之上帝,而言天地之化育万物,则近于庄老自然之天地。
而方先生意欲将此说太虚无形之论理解为老子型态,笔者不以为然。方先生又批判新儒家上对《尚书》大中精神继承不力,下对孟荀善恶之说检择不清,甚至对佛老依违不知。
在《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》的朱熹专章中,方先生则是有近於一半的篇幅对朱熹批评,剩下的篇幅则是说明朱熹学说而未予批评。朱熹立太极为道体,阳以继之,俾导入生命化育,以生善,而善善相续。[18] 针对太虚的定义,笔者不同意方先生所说,以为朱熹解张载有唯物论立场,方先生此说并没有论证之展开,故亦难讨论。)历来朱陆之争,皆因不识此点语意厘清之关键也。[11] 《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·下》,页36。
笔者以为,论於大化流行必即现象,即现象而说其乾坤原理是方先生的重点,即现象而说其形质原理是朱熹的重点,方先生以乾坤作用解阴阳,朱熹以五行之气解阴阳,可以说这只是语意指涉的问题,以乾坤作用原理为形而上,因其所论在理。《易经》演进初期固与卜筮有关,及<十翼>出,已超之矣。若言黄老,则内圣外王之气氛较重,因黄帝即由战国晚世所造托,为一内圣外王之理想人物也。
彼老子荀卿者,既不认有一高高在上之天。彼盖以不轻敌之手段,求能达成其无敌于天下之想望者。韩非则揭破此伪装,放胆破脸,以逞其所无不为而已。此通观于《老子》五千言之全文而可见,而乌有如王弼之所注释乎?抑且《老子》书中之圣人,既为一不仁之圣人,则未必怕多杀人。
抑尤不止此,内圣外王之论之演变,复另有一新支,则为李斯与韩非。但又当知者,既是蝼蚁稊稗瓦甓屎溺皆有道,岂有高至于人生界而转反没有道。
苟我们从此回头,再一看孔孟庄周,岂不诚如峨眉之在天半乎?然苟昧失于庄老两家成书年代之先后,则如我此篇之所分析,亦将使读者有无从捉摸之感也。盖庄子乃从理论之立场,谓非内圣不足以外王也。然在老子心中,则实与庄周有甚不同之处。惟其皆曰我自然,故各自恃而勿恃天。
故庄周之所重在天道,而老子之所用则尽属人谋也。而同在此一世间,营同一之世务,同争此利害得失,此其为病,盖有必至,自可想见也上述之经济安足,此以正治国之一例也。《论语》已言之: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,而众星拱之。
而老子论政,则完全以在上之圣人为主体,彼乃专为在上之圣人着想,而非为在下之民众着想者。何以使民皆得实其腹,则必使民皆能强其骨。
如此之圣人,实一巧于去取之圣人也。由于此种想法而落实到政治问题,则其见解亦自然会与儒墨有不同。
此乃老子善为运用人类心理,期于杀人场合中求胜之高明处也。彼老子荀卿者,既不认有一高高在上之天。然内圣外王一观念,则实自道家创始,为庄老两家所同有。此乃由于老子之政治思想而实际运用到经济问题上之一套办法也。如此,则在其心中,更不知有一君临我者之存在。(一○) 今再综括言之,在庄周意中所想像,天无为,而芸芸众生则无不为。
而尚复有智者出其间,又必使之有所不敢为,夫而后乃得成其圣人之治。故老子书中之圣人,则更非淡漠,而是不仁。
庄周是一玄想家,纯从理论上出发,彼谓宇宙间一切物,乃至一切人,莫不各自有其各自之立场,因亦各自有其各自之地位。如是则有君即等于无君,有政府亦将等如无政府。
何者?此高出乎人人之上之圣人。至于《中庸》与《易传》,其成书犹出荀子后,而其书皆不免有内圣外王之想法。
荀子常言法后王,其实无异于法后圣。今若专就此点言,则庄周犹较近孟子,而荀卿则转反似老聃,此由时代不同,而学者意态亦随之而变,此又可微辨而知,固不当专从儒道分疆之一面立论也。内圣外王,此语始见于《庄子》之《天下》篇。老子又曰: 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元德。
深求之,实是庄周把儒墨两家所悬人生标准推广扩大,而使其遍及于宇宙之一切物。是所谓天人合一者,乃集会于王者之一身,应帝王变为应符瑞,此又内圣外王之说演变出一新支,而较之庄周之初意,则固逖乎其远矣。
则此高高在上之天,大小事都爱管,都不肯放松。即或不得已沾了手,仍是心神不属,仅见为一种不得已。
盖老子在经济问题上,则主运用人之知足心,并使民无知无欲,以求社会之安定。再另换一方面言之,庄周书中论政,固尚以下面民众为主体,故可谓其意态犹近于儒家也。
若我们纵眼放观全部中国政治史,果照庄周理想,该来一个无政府的新社会,而此事距情实太远,实渺茫无实现之望。故儒墨两家,皆本于人事以言天,而庄周则本于天道而言人,此乃其思想态度上一大分别也。此乃以儒义解《老子》书。但《老子》书中论政,始终并未忽略了民众应有之地位,始终视民众为不可轻,此一层,可谓直从庄周来,犹未失庄周论政之大轨也。
在庄子心中之天,固无所谓仁,然亦更无所谓不仁。宇宙一切物,既可各自有其寝处与饮食之标准,则人生界之自可有其人生之独特的寝处饮食之标准,亦断可知。
此其为说,若与庄周持论甚相似。刍狗之自由,乃天地之大自在。
因此,老子曰: 将欲翕之,必固张之。曰:人皆有七窍,以视听食息,此独无有。
评论列表